中国信通院马飞等:专有云成为企业上云又一选择
随着数字浪潮在全球范围内愈演愈烈,数字经济对企业乃至国家的竞争力获取愈发重要。云计算作为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技术底座,被列为“十四五”规划数字经济的重点产业之一。长期以来,云计算技术发展以高可用性为先,兼顾安全性,但随着信息化产业需求不断升级,安全重要性凸显,如何兼顾安全与可用,成为云产业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专有云入局云计算市场填补供给空缺
在需求拉动以及云计算技术的推动下,各大云服务商不断更新自身的服务模式和解决方案,通过自身的市场基础和技术资本逐渐摸索出了一条匠心独具的道路——专有云。专有云市场定位一方面需要像公有云一样,满足较高的可用易用性,另一方面需要像传统私有云一般,满足高安全性和高可控性。因此在专有云的模式建设探索过程中,也逐步向两个不同的方向靠:一是自下而上生长,二是自上而下沉降。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专有云是数字化转型的专属云间快车道。专有云具备大规模业务支撑能力,并且能够不断地迭代升级。同时,专有云具有统一架构继承和资源适配来简化客户的运维管理过程。经受过大规模实际业务冲击的专有云架构更具有优势,帮助企业支撑数字化创新和数字化转型。
专有云是信息化进程的异构统一赋能者。专有云能够帮助客户获得掌握能力的渠道,能够将对服务的掌控权归还给客户,使得用户能够四两拨千斤,用云管云一手掌握。此外,一体兼容国产化架构也是专有云主权掌握的体现。
专有云是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接力棒。专有云具备专属定制的底层物理资源和上层管理平台,技术架构统一,管理方式模块化,集成与被集成能力突出,可持续发展价值较高。其独有的利旧适配,也深刻践行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二、专有云产业发展逐步成型,呈现两大主流模式
专有云市场高速增长,发展劲头十足。其中有两大主要因素在持续刺激着专有云市场:一是“十四五”以来,国家政策中云计算被列在数字经济重点产业中的首位,企业对云服务的需求,特别是专有云的需求日益增强;二是企业对云平台安全可控的追求,当前,公有云和私有云的服务形态越来越难以满足企业兼顾安全性、可用性、可控性和拓展性的需求,因此推动了对专有云的需求,市场规模开始不断扩大。
此外,日趋明显的大厂效应、逐渐涌入的产业玩家、尚且较低的行业适配能力,也敦促着专有云厂商在不断地完善自身的产业链结构从传统的“多途径共同供给下游用户”,到“以专有云提供商为主要供给方式,多种供给途径共同作用”。
专有云产业链示意图
从定义上看,专有云是云计算服务提供机构为客户构建的资源独享和弹性按需的云计算系统。而在专有云的具体实现上,不同的云服务厂商根据自身既有云服务业务模式的优势,分别向自建模式与专用模式靠拢。
自建模式:大规模实践验证,可用性与专属特性兼顾。专有云自建模式通过完全私有化部署的方式,部署在客户数据中心,由服务提供商协助用户完成专有云平台的运营运维管理。专有云自建模式经受过大量的实践验证,并且能够不断地迭代升级,拥有与公有云一致的服务体验。
自建模式架构示意图
专用模式:中心云能力继承,安全性与灵活特性共存。专用模式基于公有云实现,通过对公有云资源的物理隔离或整合一体机柜的形势输出,延伸公有云到用户身边,实现公有云的专有化部署。专区和一体机柜为专用模式的主要实现方式。
专用模式架构示意图
自建模式和专用模式在各个方面都有着明显的差异。资产归属上,自建模式多由用户自行承担,而专用模式则多为云厂商重资产。云管服务上,自建模式有着自己的本地云管平台,而专用模式则多为中心云统一管理。运维主体在自建模式里多为本地运维,主要责任在重资产的用户侧,而专用模式的运维责任人在于服务商,用户在运维层感知较少。容灾和安全能力在自建模式中也有着专属适配的规划部署,而专用模式则有更多可选择的余地。
三、专有云发展趋势及展望
专有云的技术发展将会朝着新技术迭代演进:
软硬一体化使专有云性能不断提高。将硬件的功能由软件去实现,屏蔽掉厂商间架构差异、封闭技术栈的硬件异构的问题,重新实现分层、标准的服务体系,同时专有云平台侧部分软件实现的功能,也由硬件复杂指令集完成。
专有云原生升级、专有云智能运营、专有云边端协同,将成为专有云发展的重心。这些技术不但是对专有云技术架构与云服务的升级手段,同时也是增强专有云运维运营自治和网络智能化能力的更好方式。随着万物互联的时代到来,中心与边缘的联结也是专有云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专有云的产业发展将会朝着“百花齐放”的格局演进:
企业上云进程加快,致使专有云逐渐向传统产业渗透。大型政企对云计算的定制化需求更加强烈,且支付能力较强。出于安全性和可控性的考虑,金融、地产、航空、政务以及大型集团都倾向于采用专有云。同时传统产业逐渐接受将专有云作为数字化基座。
市场格局由“几花争艳”向“百花齐放”发展。随着专有云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传统行业上云进程加快,使得越来越多的云服务商、系统集成商、IDC服务商等开始聚焦这个市场。
专有云的应用发展将会朝着多样融合的方向迈进:
专有云应用内涵更加多样,全方位释放应用潜力。专有云应用纵向延伸到更多行业,逐渐从IaaS售卖转向提供更成熟的行业解决方案,适配行业特定需求,形成行业云,同时横向延伸到不同地域,根据不同的地域及功能需求,选择相应的部署策略,完成从中心到区域再到边缘的贯穿,形成多样的应用体系。此外,“云+应用”一体化的运维方式逐渐成为趋势,让云应用平台成为客户整体运营平台一部分。
专有云融合热点领域,扩展应用外延。通过人工智能与物联网等外联热点领域,在为企业提供整套智能化的专有云解决方案的同时,提高系统的可用性,提升应用负载能力,应用开发效率等,保障企业尤其是工业等传统行业上云后的高质量、高稳定性互联。
作者简介
马飞,博士,高级工程师,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云计算部主任,主要从事云计算领域的政府支撑、行业研究、标准制定、测试评估等工作,发表云计算相关论文10余篇,参与标准制定20余项。
联系方式:mafei@caict.ac.cn
苏越,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云计算部副主任,主要从事混合云、云网融合领域的标准制定、评估、行业研究与政府支撑。曾牵头或参与《云平台网络能力》《云网一体化能力综合水平》等多项行业标准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发表《新基建蓝皮书》等多篇行业研究报告,曾发表多篇论文。
联系方式:suyue1@caict.ac.cn
赵伟博,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云计算部工程师,主要从事专有云、算力等领域的技术和行业研究工作,牵头或参与《专有云技术能力要求》《算力服务通用场景和总体框架》等多项行业标准;牵头编写《专有云产业发展白皮书》;曾发表多篇El论文。
联系方式:zhaoweibo@caict.ac.cn
立言,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云计算部工程师,主要从事云计算领域市场与行业研究工作,研究方向为专有云、托管云产业技术与市场形态。牵头编写《专有云成熟度能力要求》《托管云能力综合水平评估》《央国企上云白皮书》,参与编写《专有云能力综合水平评估》。
联系方式:liyan8@caict.ac.cn
校 审 | 陈 力、珊 珊
编 辑 | 凌 霄
推荐阅读
数字化转型专家谈